澠池位于河南省西部,是聞名遐邇的人類遠祖起源地和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發現地,轄6鎮6鄉,236個行政村,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5.83萬人。 澠池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之城。秦時置縣,延續至今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人類文明從這里走來,4500萬年前,人類遠祖在這里繁衍生息;7000年前,仰韶文化在這里氤氳積淀;2000年前,秦趙會盟在這里謳歌英雄;70多年前,紅色文化在這里閃耀光輝。劉少奇、鄧小平、彭德懷等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駐足停留,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在這里召開,彪炳史冊的黨建名著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》在這里誕生。澠池是歷史名城,中州古縣,名勝古跡遍布,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62處。其中國家級兩處(仰韶村遺址、不召寨遺址),省級11處,市級18處,縣級131處。 澠池是交通便利的樞紐之城。雄踞于西安和洛陽兩大古都之間,北瀕黃河與山西省垣曲、夏縣、平陸隔河相望,南連熊耳與洛陽市洛寧、宜陽相連,東裹義馬與洛陽市新安為鄰,西界崤函與陜州區接壤。隴海鐵路、G310國道、連霍高速、鄭西高鐵、S312省道、S313省道橫貫東西,G241國道、S508省道、坡頭至南村國防戰備公路和在建的垣澠高速、澠淅高速、擬建的新華大道縱穿南北,與... [進入詳細]
澠池縣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分水嶺上,地處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,是秦、晉、豫三省之結合地帶。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1°33′——112°01′和北緯34°36′——35°05′之間。北濱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、夏縣、平陸等縣隔河相望,南連熊耳與洛寧、宜陽等縣接壤,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,西界崤函連接陜縣。東西寬43.5公里,南北長52.8公里,國土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41667公頃??h政府駐地東距省會鄭州170公里、距洛陽市74公里,西距三門峽市58公里。 ...[進入詳細]
澠池屬秦嶺余脈,為豫西之丘陵山區,南北地貌差異很大,全縣以中部的澗河為界,向北漸高,由海拔500米升至1000米以上,至韶山主峰高達1463.2米。再往北,山脈連綿數十里后陡降為黃河中游谷地,海拔只有200米,澗河以南突兀成嶺,呈東西向起伏,南北沖溝發育,由東而西,從海拔400米上升到700米左右。全境由南而北,依次呈梁前斜地→梁地→河谷附地→山前斜地→中低山地→黃河谷地,從而構成了東西向的兩大分水嶺三大流域。小浪底水利樞紐工...[進入詳細]
澠池地處秦嶺東西復雜構造帶中,位于秦嶺山脈緯向構造帶東端北分支——崤山一個向斜上。向斜軸在南大嶺一帶,軸向近似東南,不對稱。全縣大部分地區處于向斜之北面。地層由老而新、由北向南排列。位置處于華北陸臺之南部,屬華北斷塊區的太行斷塊,在崤山一帶有斷裂地層,且基巖出露。在侏羅紀末期,受燕山運動影響,地層上折皺強烈、斷裂發育,斷裂以小斷裂和不明性質斷裂為主,個別地層中有巖漿侵入。出露地層有:震旦系石英砂巖,寒武系灰巖、頁巖,奧陶系白...[進入詳細]